Menu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科普 >
2018流感来袭,家长们不要怕,快看应该怎么办?
时间:2018-01-12 15:56:00

 

2018年元月,一波流感病毒让孩子、家长们猝不及防,据报道,有儿科医院甚至创下了一天门诊量13000的记录。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同事孩子纷纷中招。孩子感冒怎么办?来看看专家的意见~

 

 

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

 

感冒

流感

症状

一般症状较轻,打喷嚏、流鼻涕、不发热、低热,5—7天可以痊愈;

症状

一般症状较重,头痛、全身酸痛、鼻塞、干咳、流涕、恶心、胸痛、食欲不振,婴儿易诱发肺炎,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

传染性

传染性

如果孩子只是普通感冒,那么只需要按时吃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好好休息即可。

如果孩子症状严重,持续高烧不退,便需要及时就医。但是家长也无需过度着急。很多家长见孩子发烧到39,就医心切,便挂急诊。近期,很多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都是发烧的孩子,其实这并不利于孩子康复。

专家提示各位家长:“发烧到39℃的孩子,如果没有出现抽筋的情况,说明情况还算稳定,吃些退烧药就行了。比如美林、泰诺林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家长们要是不放心,也可以让孩子吃了药后,等到白天再挂门诊看看,凌晨三四点还把孩子叫醒去医院,家长、孩子都太辛苦了。”

另外,家长们要千万记住的是,很多情况下,吃药、打针也没法做到“药到病除”,“疾病的治疗、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们要有耐心。”

 

 

如何护理感染流感的患儿?

 

 
 

1、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清淡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1、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清淡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2、遵照医嘱按时服药。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病情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严重呕吐等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4、当家长带流感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流感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5、流感患儿应根据医生建议在家休息,暂时不要上学;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复课。

6、所有家庭成员与流感患儿密切接触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并做好个人防护,近距离接触流感患儿时,应戴口罩;直接接触患儿后,或处理患儿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7、家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感染流感时,应尽可能相对固定的1名家庭成员照顾患儿并注意加强个人防护,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其他家庭成员应尽量减少与流感患儿的接触机会,尤其是未感染流感的孩子,尽量减少与患儿的接触。

 
 

流感或感冒时,家长如何做好护理

护理要点如下:

1)注意休息。让孩子充分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病儿年龄越小,越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2)调理饮食。孩子感冒后食欲多减退,应根据孩子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别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喂奶的孩子可暂时减少次数,不要强行喂奶,以免发生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由于发热、出汗多、吐泻等原因引起体液损耗大,应鼓励孩子多饮水,防止脱水。可给予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果汁。

3)起居:居室安静,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禁止家长在室内吸烟,温度宜恒定。适当加增加室内湿度,相对温度控制在40%-60%为宜。

4)不滥用抗菌素。感冒初期多为病毒感染,抗菌素非但无效,使用不当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一般在感冒头两三天可不用抗菌素。但当感冒症持续3天仍无好转迹象,或化验血象有继发细菌感染的依据时,应遵医嘱酌情使用抗菌素。

5)发热的护理。对耳温在39℃以上者,可给予百服咛、美林等退热药。物理降温的效果虽然有争议,但温水擦浴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办法之一。为加快皮肤散热,不应盖太厚的棉被或穿过多衣服。高热持续不退者,退热药可间隔4~6小时重复一次。体温未超过38.5℃时,可不用或停用降温措施。

6)6个月~3岁的小儿感冒发热时应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有过高热惊厥史儿童,最好在发热头2天给予预防惊厥的药物。

7)其它对症措施:鼻塞者可酌情使用小儿专用的0.5%呋麻滴鼻剂,一般每侧鼻孔只需一滴就可达到效果;咳嗽频繁者可酌情服用小儿专用的止咳糖浆;有痰者应先给予祛痰药物。

8)仔细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若发现下列情况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应及时到医院复诊,请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长时间拒吃或喝任何食物或饮料,或有频繁呕吐者;

■有行为改变,包括烦躁或嗜睡 (反应性降低),这时需要立即就医;

■诉有头痛,伴有呕吐,而且是喷射状呕吐;

■呼吸困难、很费力,或呼吸急促,需要立即就医;

■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肢体松软无力、肢端厥冷、皮肤出现花纹;

■持续发热38.4ºC以上超过72小时;

■眼睛变红或流出黄色液体;

■鼻塞不能改善或变得严重了,超过2周未愈;

■有耳朵感染的症状或体征(疼痛、 拉耳朵、 哭闹)。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