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正兴医院ICU 黄志林主治医师
假如我能阻止一颗心碎
我的一生就不会虚度
假如我能缓解一条命的疼痛
或者平息一种痛苦
或者帮助一只昏厥的旅鸫
再次回到巢中
我就不会虚度一生
——艾米莉·狄金森
黄志林医生
守望生命的勇士
ICU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地方,给人以一种神秘而令人惧惮的感觉。这里离死亡很近,普遍被大众认为是“生命最后的防线”、“生命最后的希望”。在这里有一群从“死神”手里“抢人”的勇士,黄志林医生就是其中一个。
自2002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至今,黄志林医生的从医生涯已进行了将近二十年。与病魔较量,只有过硬的医术才是打败死神的制胜法宝。因此,更要不断提升自己。黄志林医生曾先后到第909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
在这生死一线的战场上,黄志林医生常常“提心吊胆”。急危重症病房内,常常安静得只能听到仪器运作的声音。看似平静,实际上总有危机暗波浮动。病人的病情是随时变化的,当仪器发出急促的“警报声”时,就要立马冲到病床前查看。
在守望生命的征途上,黄志林医生强调“重症思维”的重要性。在ICU,不仅要精细化管理病人,更要统筹全局。全面把握病人的情况,抓住每一个细节,“听懂”仪器代替病人说出的话,给出最精确的治疗。
黄志林医生成功抢救过的病人数不胜数,如误饮百草枯的患者,经过血液灌流、激素冲击治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一系列紧张治疗,并且给予生命支持,才将病人从鬼门关中拉了回来。也接手过因爆发性心肌炎,生命情况变得危重的病人,通过体外肺膜氧合(ECMO)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呼吸及循环,维持了患者的生命。医生并非无所不能,是因为在面对病人、拯救生命时他始终全力以赴。
新冠疫情爆发之际,黄志林医生主动请缨,奔赴援鄂一线,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何为白衣执甲。
“当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见多了生命的波动起伏、人情的乍暖还寒,黄志林医生的内心变得愈发柔软。他不仅医治疾病,更用自己的柔软与感性编织起一个温暖的关系网。对接受自己诊疗的病人及家属,他都会附上一张名片,方便联系。这张名片就像是主动伸出的手,当有需要时,病人及家属可以更快的得到帮助。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面对生命的消逝和疾痛,没有人能轻松面对。曾有一位病人家属在亲人离世后,难以排解悲痛情绪,几次在电话里向黄志林医生哭诉。黄医生不仅细心聆听,还到病人家属家中表示关心、传达善意。黄志林医生主动为患者家属打开了这一情绪宣泄的窗口,化解潜藏在心里的痛苦。
当你身处于一个用爱与责任织出的关系网中,周身会自然而然地被温暖和善意包围。置身其中,当你倾诉、哭泣、宣泄时,他愿意主动聆听;当你困惑、迷茫、心有烦忧时,他不迟疑地伸出手将你拉出黑暗。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在谈及生与死这一宏达命题时,黄志林医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这是出自电影《中国机长》刘长健的一句经典台词。
敬畏生命,是对生命的珍惜,也是对“以人为本”的落实和执行;
敬畏职责,是对岗位的坚守和责任的承担,以主动担当托举起如泰山的生命重量,砥砺前行;
敬畏规章,充分认识、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并将外在的规章内化成自我约束力,不断规范自己。
内秀于心,藏拙于外。
“敬畏”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上的积极态度,更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表现。
黄志林医生在工作之余,喜欢跑步、打球。一方面,作为医生,深谙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运动时能将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排出,保持心情的舒畅。
黄志林医生还是厨房达人,做的一手好菜。
生而为人,要保有爱与快乐的能力。爱自己也爱身边人,使自己快乐也给身边人带来快乐。黄志林医生说话时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性格随和,谈吐幽默。常自嘲自谦,常脸挂微笑,正是这样一个外拙内秀的大汉,用医学之外的方法教会了我们如何好好生活。
精湛的医术可以治疗人身上的病症,而温暖赤诚的真心与柔情可以治愈人心中的伤痛、驱散心中的阴霾。这位与病魔抗争的勇士必将时时躬行、日日精进,不负使命、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