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向来直来直往,是个“直脾气和折脾气”。X射线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射线,它在电场或磁场中不发生偏转,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医学影像学有着123年的发展史,北美放射学会(RSNA)、美国放射学会(ACR)及欧洲放射学会(ESR)共同决定:将11月8日这一天作为放射工作者的节日——“国际放射日”,目的是促进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11月8日,威廉.康拉德.伦琴博士发现“X射线”。同年12月22日,伦琴给他太太拍摄了手部的X线片。这是第一张人体X线摄影,手指上那个黑咕隆冬的物体是婚戒。
不久,X线就开始创造性地应用于医疗领域,这一神奇的射线使人类对疾病诊断、治疗的模式发生了改变,人类医学进入崭新的时代;也正是这一发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医学影像学。
同在1895年,李鸿章赴日进行《马关条约》的谈判。其间,李鸿章被日本浪人枪击、致面部中弹。
伤愈后,1896年6月,李鸿章访问德国。德国首相俾斯麦得知李的伤情,邀其去医院进行刚刚开展不久的X线检查。李成为第一位接受X线检查的中国人。
结果,X线让面部遗留的弹丸现出原形。李鸿章大为赞叹,给这种先进的技术起了第一个中国名字:“照骨术”。
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对中国人来说,X线仍是新奇的事物。从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五、也就是1908年2月16日起,上海《申报》开始连续刊登广告《洞穿脏腑之奇光》。
此广告中说:西医发明一种黄光叫做“爱克司光”,欧洲的医学家都已开始使用;现在有一位亨德医生携此仪器来上海,可以帮助大家检查身体,每次收费一元。
从这个时期起,在近半个世纪里,X线在中国都被正式地称为“爱克司光”。
我国建国初期,放射科医生延续了民国时期的传统:用外文书写诊断报告。
1941年,这是早期的床边X线检查。
1971年,伦敦的医院装备了世界上第一台CT,仅用于头颅部的检查,也有了世界上第一张CT片。
如今,放射诊断技术日新月异。
到了2018年,漳州正兴医院拥有了西门子双源CT、美国GE64排螺旋CT、荷兰飞利浦 1.5T超导MR、美国GE平板DSA、荷兰飞利浦DR、美国GE-SENO-DS数字乳腺钼靶机(DR)、美国GE-DXP骨密度仪、日本岛津胃肠机(DR)、移动式DR等多台数字化影像设备,患者各种细微的病变在X光下都能变得“明察秋毫”。
先进一流的设备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准确的医学影像学支持,为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进一步推动医院临床、科研和医疗教学的发展。
此外,正兴医院开通了HIS、RIS、PACS系统,可实现医学影像资料全院共享及网络共享。
▲西门子双源CT机▲
▲GE-64排螺旋CT▲
▲飞利浦1.5TMRI▲
▲飞利浦移动DR▲
▲钼靶乳腺机▲
“X射线”它一亮相便以洪荒之力震动整个世界科学界,并为放射影像医学的发展推开了一扇大门,使疾病诊断变得直观、简单、明了。
“拍片子”“看片子”,但影像科医师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此。
放射科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介入医学成为第三大治疗手段,为患者和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无数的病患因通过医院影像科检查,和影像科医师抽丝剥茧做出精准诊断,而确定病情并得到救治。
简单与复杂之间,诊断和鉴别之间,依靠的是缜密分析,全面考虑,理性判断。每一次成功的治疗,都是从精确诊断开始。
尽管付出很辛苦,尽管容易被遗忘,坚守岗位而默默付出的影像科医生们依然对工作充满热忱,对生命充满热爱。
在这个属于国际放射日的今天
我们向全体影像科医生致敬
为放射技师、诊断医师
介入医生、超声医师、影像科护士
及影像科研人员等医学影像从业人员
由衷地道上一声“辛苦了”
致敬 历史长河中创造经典的先辈和天才
祝愿 当今你们开启医疗影像的精彩未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