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干眼呢?
>>>眼科知识科普<<<
什么是干眼症?
干眼症简称“干眼”,是一个通用的术语,
又称角结膜干燥症(KCS)或眼干燥症。
由泪液的量或质及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
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
干眼的发病率有多高?
干眼症已经成为了眼科门诊中第一大类的常见病,占全部眼病的70%。
女性患病率25%、男性为17.2%。
43-86岁人群,干眼的患病率为21.6%,
65岁以上人口中有75%患干眼症,
惯性佩戴隐形眼镜患者患病率高达90%,
空调族、刷屏党、低头族中80%有干眼表现。

泪膜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眼球表面,持续由一层由泪液形成的“保护膜”呵护,叫做泪膜。
润滑作用:泪膜就像“补水面膜”,锁住水分。
形成平滑的泪液膜覆盖在眼表,避免瞬目时对眼角膜造成损害。
防御作用:泪液含的各种溶菌酶和抗体,杀灭微生物,保护眼表损害。
保护及净化:清除外来的异物微粒。
营养作用:提供营养及二氧化碳和氧气。
睑板腺的作用是什么?
睑板腺在上下眼皮里面,一共有50-70条左右睑板腺腺体。
锁水”的泪膜外层(油脂层)主要由睑板腺分泌的脂质构成,
没有这层脂质,泪水蒸发快眼睛易干,从而发生干眼症。
干眼的致病诱因有哪些?
干眼发病的根源是泪膜不稳定,
诱因大概可分为人群习惯、环境、药物、病理、螨虫等。
螨虫:新生儿身上没有螨虫,20岁以下人群发生率只有4%,
70以上人群基本100%有螨虫,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人群:常见于中老年人、电子产品使用者、戴隐形眼镜、妇女、驾驶员等。
病理: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异常、哮喘、白内障、青光眼等。
药物:某些药物使泪液分泌减少。如抗抑郁、组胺,利尿剂,降血压、麻醉剂等。
滥用眼药水:如血管收缩性眼药水,也很容易形成干眼症。
环境:烟雾、紫外线、空气污染、高温、空调、干燥,可增加泪液的蒸发。
干眼的有哪些危害?
常见症状:眼疲劳、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胀感、眼痛、畏光、眼红等。
严重时:角膜穿孔,眼睛红肿、充血、角质化(视物模糊)。
久拖后:不可逆的眼表器质性损害(视力丧失)。
迁延不愈:情绪低落、焦躁、注意力不集中(忧郁症)。
干眼常见人群有哪些?
中老年人:6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75%。
因睑板腺功能降低,泪液分泌功能减弱(仅18岁时40%)。
电子产品使用者:每天工作3小时以上的电脑、手机、游戏机族,患病率达90%以上。
因眨眼少,泪液不能湿润眼睛。
戴隐形眼镜者:隐形眼镜使用者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
会加速泪液的蒸发,产生异物感,
同时又可使角膜抗损伤能力下降,
使隐形眼镜更易刮伤角膜。
妇女:绝经期、怀孕期、哺乳期及口服避孕药的女性,
因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产生干眼症状。
驾驶员:长时间驾车,会使睑裂暴露面积增大、瞬目频率减少,
泪液蒸发增多使之出现干眼问题。

干眼能否短期内治疗痊愈?
干眼绝不是“不治之症”,但不可立即治愈。
需要长期治疗,严重的需要终生治疗。
治疗效果取决于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患者要对自己的疾病有清楚和充分的认识,
找出病因,坚持规范治疗,减轻心理负担,一定可以缓解甚至治愈。
干眼是常见问题,不需要看医生?
干眼确实常见,但大多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结膜炎等。
另,部分患者有类风湿的中年女性、全身疾病、眼部手术的患者等都有可能患有干眼症。
所以,外部环境和生理性的因素,如任其发展会导致视力下降。
应由医生来判断和治疗,对症下药。
干眼会失明?
干眼需要长期治疗,不是看一次医生就能治愈的,而且治疗期间病情可能反复。
因无论是全身疾病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干眼,都只有去除了病因才能根治。
干眼是泪水少,点滴要药水就行了?
NO!干眼最关键是要对症下药。
干眼的成因,可能是泪液“缺水”,睑板腺“缺油”,
也可能是螨虫等各种原因所致。
另眼药水中的防腐剂及其他化学物质,也会对眼表角膜等细胞造成损害。
>>>眼科知识科普<<<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式可以预防干眼?
调整电脑:电脑屏幕与双眼成俯视角度。
作息规律:每工作1小时 ,休息10分钟 ,不熬夜。
多吃蔬果:增强维生素的摄入量。
心态乐观: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多眨眼睛:减少眼球暴露,避免泪液蒸发。
远离烟酒:少抽烟喝酒,避免辛辣。
避免干燥:避免空气污染、干燥,空调、暖气等 ,减少。
少戴隐形眼镜:建议每天戴隐形不要超过8小时。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医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