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江湖跑,哪能不崴脚
很多人都曾在走路或运动时崴过脚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
先转转脚踝
若只是轻微疼痛就不管了
若是疼痛难忍
脚踝红肿起来
就用药油按摩一下...
可没想到的是在那之后
崴脚就像“老朋友”一样
时不时找上门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特别邀请到骨科医生为大家
进行解答!
受访医生:骨一科钟晓辉
2022
钟晓辉 副主任医师
擅长:骨关节疾病、运动损伤和四肢创伤的治疗,尤其擅长髋、膝关节置换术、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和关节镜微创手术。
为什么脚踝容易受伤
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它承受着几乎身体所有的重量。一个人一年平均要走150万步,足踝部因此承受的力量是人体重的2~3倍(跑动时更高)。
崴脚有内、外翻之分,脚拐到小腿内侧称为内翻,拐到小腿外侧称为外翻。内翻扭伤常见,是因为我们踝关节内侧的韧带连结强度高于外侧,以及踝关节内翻肌群力量强于外翻肌群力量。
为什么会习惯性崴脚?
据相关数据统计:
踝关节扭伤的患者中有40%会发展成为习惯性崴脚;
踝关节扭伤的复发率为42%;
约有47%的踝关节扭伤患者报告在相同的踝关节发生重复性扭伤。
习惯性崴脚,专业名叫慢性踝关节不稳,指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后恢复不良,导致最终踝关节不稳定,引起踝关节频繁扭伤,进入“扭伤—不稳—再扭伤—更不稳”恶性循环。
习惯性崴脚主要原因有2个:
①有过崴脚经历后,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严重的崴脚不仅仅损伤了软组织,连韧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拉伤或者断裂。如若后续保养不当,韧带会持续松弛,不稳定的踝关节自然容易再次扭伤。
②踝关节韧带中有感知活动速度、位置等的“本体感受器”,对运动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扭伤会对其造成损伤,将让患者难以在行走及运动时准确感知脚踝的位置状态,难以维持身体平衡,从而增加受伤机会。
每一次崴脚都是给下一次崴脚埋下定时炸弹。也许这一次只是韧带、关节囊受损,在没有恢复的情况下,下一次就可能伤到其他韧带,甚至伤到骨头引起骨折。因此,在第一次崴脚后就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和康复锻炼。
4个动作测试踝关节状态
动作一:脚趾灵活性测试
动作示范:用脚趾夹取小球或毛巾,如能完成,说明脚趾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动作二:小腿柔韧度测
动作示范:双脚与墙半臂距离,将前脚踩在墙上,后脚踮脚,身体前倾,如感到跟部疼痛,停止测试;如果可顺利完成该动作,说明踝关节灵活性较好。
动作三:平衡力测试
动作示范:闭眼后双手叉腰单足站立,这个动作需要关节和肌肉的信息反馈来帮助保持平衡。
健康的女性应当超过12秒,男性超过13秒。如果坚持不了6秒,说明平衡能力比较弱,可能会有崴脚风险。
动作四:足弓形态测试
动作示范:取一张A4纸,平铺在地面上;用水打湿双脚,踩在纸上,印出脚型,足底偏中间的空白部分为足弓。
对照上图,正常情况下,空白部分的宽度应占整个足宽的2/3,如果<2/3,则为低足弓或扁平足;>2/3,则为高足弓。
足弓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踝关节受力不均,导致走路姿势不当,扭伤风险就会升高,甚至还会诱发腰椎问题。(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京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