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腹腔内是“大肠包小肠”,小肠居中,在肚脐及周边,大肠从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顺序走形,类似一个大弯钩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东山钱叔(化名)的腹部CT凸显出了他的与众不同...
常人 VS 钱叔
11月25日,辗转求医100多公里的钱叔走进了我院消化内科,他告诉接诊的苏军凯博士“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的大小肠分开长了”。在完善相关检查后,确实证实了钱叔所说。与常人的肠道结构不一样的是,钱叔的小肠和大肠像是分了家,成了“左邻右舍”,大肠走形异常,相比正常结构更加弯弯绕绕,且左右相反。
△小肠基本位于右、下腹区,升结肠位于左腹区
而他此次找到苏军凯博士只为寻求微创治疗,这还要从入院9天前说起,当时钱叔因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但因结肠长反后肠子太弯,肠镜都无法全部做完,肠镜初步结果显示:降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物,病理是腺瘤。钱叔曾了解过绝大多数结直肠腺瘤是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在结肠镜下就可以切除。
但医生却告诉他,因其大小肠异常的解剖结构意味着手术难度加大,可能需要外科干预。钱叔不甘心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他四处打听多方求医,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我院消化内科,苏军凯博士仔细分析检查结果,认为尽管难度和风险比较大但还是能够实现肠镜下治疗,钱叔一听激动万分。
△息肉样肿物
因病例比较罕见,同时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和手术安全,苏军凯博士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详细的病例讨论,反复研读CT影像,充分掌握钱叔的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并制定了周密可行的治疗及手术方案,决定为其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样肿物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结肠息肉部分切除术+结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APC)”。
内脏反位,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胸腔、腹腔器官及解剖结构的完全左右反位。这类患者非常少见,大约4万人中才有一位。发病原因主要是胚胎时期内脏转位异常,可能与遗传、基因或者染色体异常有关。内脏反位的患者主要脏器功能多正常,有时伴有复杂的器官畸形。
这种畸形,通常不影响人的健康,但是,患者一旦需要手术治疗时,将会给医生带来巨大的障碍,因为,解剖结构的变异会颠覆医生原有的医学常识,影响手术操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手术于11月26日上午开始,在麻醉医生和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苏军凯博士亲自主刀,最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现场应变能力,精准施术,数次尝试后完成全结肠检查,切除较大的2枚息肉,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降结肠内一枚约25mm×30m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剥离,并分别给予APC充分电凝止血。
历经2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不适,病理结果显示:1.降结肠肿物为锯齿状腺瘤,2.多发性结直肠息肉为管状腺瘤及锯齿状腺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及黏膜下肿物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主要应用于消化道的早期粘膜癌变及粘膜下良性肿瘤的切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锯齿状腺瘤
是一种同时具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征的息肉(就是乍一看长得挺善良,其实有点坏),息肉特点表现为锯齿状外观,呈肿瘤样生长,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SSL)和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SA)。
锯齿状病变在人群中发病率为20%-40%,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可通过锯齿状途径进展为结直肠癌,占结直肠癌发生率的15-30%,虽然发病率不足1%,但是具有恶性潜能,是结直肠癌的前期病变,需要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苏军凯博士提醒:
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当息肉较大较多时才会出现便血、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等表现。因此,目前主张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做次肠镜检查。而有吸烟饮酒、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或已出现上述症状者,更应该进行肠镜检查。
专家介绍
苏军凯/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消化内科主任
经历: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分会委员、漳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漳州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漳州市医学会肝病学会常委、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致力于消化内镜微创诊疗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医学科技三等奖、漳州市科技进步奖等成果6项,获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专长:早期胃肠癌ESD剥切,胆胰疾病ERCP内镜治疗,贲门失驰缓POEM,肝硬化EVL,痔疮套扎,内镜减肥治疗等;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肿瘤及慢性腹痛、便秘、腹泻等诊断治疗。
正兴医院消化内科
• 正兴医院消化内科运用目前代表内镜微创治疗最高水平的技术 - 内镜逆行以胆管造影ERCP,开展胆总管取石术、胆管支架置入术等,救治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及胆石症等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内镜肝囊肿开窗等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技术,让患者创伤更小。康复更快,体表无任何手术疤痕。内镜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通过结肠镜应用内镜支架等解除阑尾腔的梗阻,成为在保留阑尾的前提下治疗阑尾炎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内镜粘膜下剥切术(ESD)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等技术微创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等胃肠肿瘤,各种各样微创治疗无“孔”不入。
• 正兴医院消化内科正在用一个个成绩,使原来需要外科手术的病变,能够在内镜下微创治疗,使内镜变成一把外科手术刀,不断突破,让福建老百姓可在家门口享受国际一流的内镜微创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