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癌”
这个词语听起来似乎有几分浪漫
是新晋的网络热词吗?
NO!
这其实是一种少见癌症
“浪漫”命名下蕴含着无尽凶险!
6月19日中午,一位阿伯来到正兴医院消化内科做胃镜检查,林弼枨医师在检查时敏锐地发现:阿伯的胃体有一片黏膜稍微发红,且微微有点凹陷!这一点点微小的“异样”虽极难察觉,但却逃不过消化内科医生的“火眼金睛”!
这些有点发白、发黄的斑块是黄色瘤,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常见的泡沫样细胞改变,这并非问题的重点所在,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片发红的黏膜!看似与周围正常黏膜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隐藏着“危机”。
出于对“早癌”的担忧,保险起见,林弼枨医生将这片黏膜取了活检送至病理科。病理科经细细检验后反馈:这竟是一种少见的早期胃癌——“牵手癌”。
由于胃镜活检标本体积很小,对早期胃癌进行病理诊断困难,病理科李平主任与消化内科苏军凯主任充分沟通与验证,最终,确定内镜所见和病理诊断相符,确认患者所患为“牵手癌”。
针对这例“牵手癌”,苏军凯博士带领消化内科团队做足了准备,安排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胃镜下,苏军凯博士成功完成早期胃癌的内镜剥离术,手术标本切缘都呈阴性,手术过程顺利!
“这次真的多亏了你们,让我早点发现、早点治疗,谢谢你们!”
据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于近期出院。
了解“牵手癌”!
“牵手癌”是一个形态学诊断和命名,其命名是基于它的镜下特点:低异型性的细胞和明显的结构异常——上皮增殖带腺管为不规则形状,形成不规则分支、相互融合,宛如手拉手,故名“牵手癌”。牵手癌约仅占早期胃癌的2.9%,而早期胃癌在所有胃镜常规检查的检出率不高,因此牵手癌在临床中非常少见。
因“牵手癌”细胞低异型性,在胃癌早期,胃镜所见和病理显微镜下所见都非常不明显,这使得“狡猾”的它很容易被漏诊。
“牵手癌”临床诊断
病理显微镜下不规则融合的腺体是重要线索;腺管密度低,腺体基底膜不连续、不圆滑;以腺颈部水平为中心扩展,与表面上皮相延续,肿瘤的界限难以确定;p53和Ki-67无诊断意义。
临床上,常常发生过度低诊断,即将牵手癌低诊为炎症刺激导致的改变或轻-中度不典型,使病人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不良的预后。内镜医师的病理申请单尤其重要,内镜考虑可能发生癌变,提醒病理医师需要通过与正常组织学结构的反复对比来分析提高牵手癌的正确诊断率。
牵手癌又常伴发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当活检仅取到牵手癌成分而没有取到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成分时,对牵手癌的准确辨认诊断就尤为重要。牵手癌内镜下边界往往不明显,并且癌变常呈跳跃性地发生。
本次这例少见的“牵手癌”,病理科李群玺医生专门到消化内科,针对这种少见的癌症为临床医生们进行了解读,从活检到手术病理规范化取材、从常规诊断到第五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从临床到病理结合,他对“牵手癌”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让在场的临床医生们受益匪浅。
发现早癌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的理念,深入每个正兴内镜医生的内心。正兴医院消化内科极为重视早癌培训及对年轻医生的技能培训,总能在内镜室内看到苏军凯博士悉心指导年轻医生的身影。
面对罕见的肿瘤,正兴医院消化内科和病理科以医者仁心,以精湛技术,为患者解危难、除病痛!这一例早期胃癌的及时发现和完美诊治,标志着正兴消化内镜和病理携手共进,迈上一个全新的发展台阶。
漳州正兴医院消化内科
• 正兴医院消化内科运用目前代表内镜微创治疗最高水平的技术 - 内镜逆行以胆管造影ERCP,开展胆总管取石术、胆管支架置入术等,救治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及胆石症等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内镜肝囊肿开窗等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技术,让患者创伤更小。康复更快,体表无任何手术疤痕。内镜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通过结肠镜应用内镜支架等解除阑尾腔的梗阻,成为在保留阑尾的前提下治疗阑尾炎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内镜粘膜下剥切术(ESD)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等技术微创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等胃肠肿瘤,各种各样微创治疗无“孔”不入。
• 正兴医院消化内科正在用一个个成绩,使原来需要外科手术的病变,能够在内镜下微创治疗,使内镜变成一把外科手术刀,不断突破,让福建老百姓可在家门口享受国际一流的内镜微创诊疗服务。